健康与适量运动(教学设计)
七年级第一学期《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苏州大学附属尹山湖中学 王晨阳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充分体现健身育人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与安全的意识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及其教学价值、意义
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多年下降的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成为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内容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健康教育知识既是重要的课程目标,又是关键的核心内容。
2022年版课标明确了体育与健康是落实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健康教育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领域,主要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健康与安全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态度。通过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学生自觉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学生健康保驾护航,为学生终身健康奠定基础。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健康需要,设计健康教育知识学习内容,意在通过学习与运用,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的同时,树立科学的健康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发展。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快速变化的青春发育期,充足的营养摄入、适量的体育运动、规律的作息制度和良好的个人卫生等能满足各器官系统和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的需求,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十分重要。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他们已经了解和掌握了合理营养、体育运动、个人卫生等方面的一些健康知识与技能,对健康和健康行为的内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初中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他们尚未形成稳定的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的运动方式,容易受到包括社会、同伴中的不良习气影响,沾染不良嗜好,不仅损害身心健康、影响成长发育,甚至贻害终生。七年级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阶段。
四、教学策略
1、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每一主题的教学内容准备好课件、小贴士、知识窗、视频、图片等丰富的教学资源。
2、重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在生活和锻炼中加以运用,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与探究学习,在教师引导下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开发、整合课程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活动内容,提升教育效果,加深学生对身心健康的理解、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 学习 目标 | 1.能清晰描述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价值,能规律、科学的参与体育运动。 2.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掌握疾病预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 3.掌握交流与合作的方法,能在与同伴共同开展的学习生活和体育活动中加以运用,表现出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 ||
课次 | 教学主题 | 学习目标 | 学习流程 |
1 | 健康与适量运动 | (1)通过对健康与适量运动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健康的组成部分、适量运动是什么以及适量运动对健康的价值。 (2)在教与学的过程体验中,通过测量心率的方法,探索自己的“适量”,提高对适量运动的认识。 (3)养成适量运动的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把所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影响身边的人。 | (1)问题导入:“为什么要上体育课?”学生积极回答,引出健康;“什么是健康呢?”,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回答,教师总结点评。 (2)结合课件及案例讲解健康的定义以及组成部分。 (3)提问:“怎样促进健康?”,学生积极思考回答,教师点评。 (4)结合课件引出健康的“四大基石”,重点探讨“适量运动”。 (5)几个问题,学生思考:“你经常参加什么运动呢?每次运动多长时间?运动后感觉如何?” (6)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梳理,结合学生回答讲解适量运动的定义。 (7)学生分组讨论:适量运动对健康的影响(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展开)。 (8)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 (9)教师讲解“如何做到适量运动?”。(主观和客观) (10)引导学生测心率,分别测量安静心率以及运动后的心率(三组),学生学会对比和判断;教师讲解运动后的心率和自己正常范围之间的关系。 (12)通过记忆大比拼带领学生积极回忆,学生积极抢答。 (13)教师带领学生交流与总结; (14)布置作业:以跳绳为运动方式,分别测量连续跳150个、180个、200个后的心率,分析运动后心率的变化。 |
2 | 肥胖的危害与防控 | (1)了解肥胖的健康危害和带来的社会问题。 (2)能判断轻度、中度和重度肥胖。 (3)解释导致肥胖的原因,加强体育锻炼,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 (1)观看视频:肥胖—21世纪的全球问题; (2)小组交流感想; (3)教师小结、讲解肥胖的判定; (4)小组讨论:导致肥胖的因素; (5)小组汇报,教师总结; (6)减肥提示:“锻炼饮食控体重,盲目减重危害大”。 (7)布置作业:设计锻炼计划。 |
3 | 运动改造大脑 | (1)了解运动对大脑功能开发的作用。 (2)举例说明科学、规律地参与运动对大脑功能的促进作用。 (3)能合理安排学习与锻炼,做到张弛有度。 | (1)辩论—运动与学习是否不可兼得; (2)教师点评; (3)小组阅读材料并讨论、汇报; (4)教师点评并总结运动的作用; (5)布置作业:阅读。 |
4 | 体育与人际关系 | (1)了解体育活动中人际关系的特征。 (2)懂得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重要性。 (3)学会通过体育锻炼构建理想的人际关系。 | (1)调查问卷:学生自测; (2)教师提问 (3)小组交流并讨论; (4)教师点评并总结; (5)案例讲解; (6)小组交流、汇报; (7)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
5 | 常见疾病与预防 | (1)知道常见疾病的分类、症状及其危害。 (2)了解常见疾病的传播途径。 (3)结合生活方式分析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 (1)头脑风暴:常见疾病有哪些; (2)小组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3)出示课件,介绍并讲解; (4)小组讨论:常见疾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 (5)小组汇报,教师总结; (6)图版展示,连线答题。 (7)布置作业:制定卫生习惯表。 |
6 | 重污染天气户外健康防护 | (1)判断空气质量指数的等级及其危害。 (2)列出不同等级污染天气下的户外活动防御措施。 (3)能践行维护大气环境的行为。 | (1)观看视频:环境污染的危害; (2)小组交流,教师归纳; (3)出示课件,介绍并讲解; (4)小组讨论:重污染天气下的户外活动防御措施; (5)小组汇报,教师总结; (6)维护大气环境倡议书签字。 (7)布置作业:设计宣传画报。 |
单元知识学习评价: (1)评价内容: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运用。 (2)评价指标:关键知识点的掌握,学习态度表现,真实生活中各行为的自觉性。 (3)评价方法: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等。 (4)赋值方法: 优:知识、技能掌握全面(90分及以上);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在小组中发挥主导作用,按时并高质量完成作业;坚持并能影响和带动他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参加规律的体育锻炼。 良:知识、技能掌握较为全面(75分及以上);学习态度较为积极主动,配合完成小组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基本能保持个人健康的生活方式,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合格:知识、技能掌握不够全面(60分及以上);在小组学习中比较配合,作业质量一般;在提醒的情况下能够关注自身健康。 不合格:知识、技能掌握较差(60分以下);学习过程不配合,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良生活方式,缺乏对自身健康负责的意识。 |
《健康与适量运动》课时计划
授课 教师 | 王晨阳 | 单位 | 尹山湖中学 | 上课时间 | 2023.11 | 上课地点 | 教室 | |||
教学 对象 | 初一年级 | 人数 | 42 | 课时 | 1/6 | |||||
课时学习内容 | 健康与适量运动 | |||||||||
课时学习目标 | (1)通过对健康与适量运动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健康的组成部分、适量运动的定义以及适量运动对健康的价值。 (2)在教与学的过程体验中,通过测量心率的方法,探索自己的“适量”,提高对适量运动的认识。 (3)养成适量运动的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把所学知识、技能带到生活中去影响身边的人。 | |||||||||
课时教学重点 | 理解适量运动的“适量” | |||||||||
课时教学难点 | 根据所学,寻标对标,学会适量运动 |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时间 | ||||||
一、创设“问题链”,揭示主题“适量运动” |
1.提问:“为什么要上体育课?”;教师归纳学生的i想法并总结,引出健康。 2.提问:“什么是健康?”教师点评学生的答案,总结并根据课件展示WHO对健康的定义及组成部分的解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者缺一不可。根据课件补充讲解三个部分,重点解释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的内容。 3.提问:怎样促进健康?引导学生回答,引出健康的四大基石。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重点探讨四大基石中的“适量运动”。 |
1.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真分析,并积极举手回答;认真听讲,知道作为一名中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包含的内容。 3.学生积极回答,知道健康的四大基石要均衡做到。
|
联系学生们的生活与学习实际,通过设计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适量运动”。 | 6’ — 7’ | ||||||
二、学习新知:
(一)什么是适量运动?
(二)适量运动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三)如何做到适量运动?
1.三个原则
2.两种方法:
(1)主观:运动后自我感受
(2)客观:测量心率。
3.实操:测一测。
(四)记忆大比拼
|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适量运动中的“适量”是什么意思? 2.通过调查学生几个问题“你经常参加什么体育运动?每次运动多长时间运动后感觉如何?”引出适量运动的定义。 3.根据课件讲解适量运动的定义,重点解释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会判断?
1.分组合作探讨:适量运动对健康的影响有哪些?(强调从健康的三个组成方面展开)
2.提醒要点,巡回指导。
3.教师结合课件和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总结。
教师根据课件讲解适量运动的三个原则,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根据课件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从主观感受判断运动是否适量。
1.教师根据课件图片的呈现,讲解并示范测量心率的动作方法,强调具体的部位。 2.展示课件: (1)一分钟安静或运动后心率的计算方法; (2)最大心率以及运动后心率正常范围的计算方法。
1.教师安排测试,分别计时测量学生们10秒的安静心率、双手上举40秒后的心率、扶椅子下蹲40秒后的心率以及扶椅子下蹲50秒后的心率。 2.教师分别计时,动作引导,激励学生们完成各项测试,融入放松活动。
3、引导学生分析测量的数据,并得出结论。
1.教师呈现课件上的题目,并提问。 2.语言表扬或激励学生。 | 1.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2.认真回忆,积极回答。
3.认真听讲,牢记知识点,学会判断,积极思考,认识适量运动。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带领组员展开讨论。
2.每个小组代表归纳、阐述讨论结果。 3.认真听讲,积极探讨。
学生认真学习,牢记知识点。
学生认真学习课件内容,了解主观的判断方法。
1.学生认真观看,模仿教师测心率的动作,找准自己的脉搏。 2.及时记录课件上的计算方法,计算出自己最大心率以及一分钟运动后的心率正常范围并记录。
1.学生听清教师要求,完成相应的测试。
2.精力集中,努力完成各练习任务,数据准确并记录。 3.通过所得数据,学会分析心率的变化。
1.学生认真观看、听讲。 2.认真思考,积极抢答。 |
先思考后讲解,同时通过自身与学生间的例子让学生学会判断,并加深知识点的印象。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生思考与合作能力。
知道适量运动的三个原则。
了解运动后可以通过主观感受来判断运动是否适量。
用测试、计算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直观的知道自己运动后心率的正常取值范围。
通过实践让同学们发现不同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的作用下,心率的变化。
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检测,加深学生记忆。 |
3’ — 4’
12’ — 13’
1’
1’
2’ — 3’
11’— 12’
1’ — 2’ | ||||||
三、回顾总结
1.课堂小结
2.课后作业
3.师生再见。 |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付诸实际行动。(安全提示) 3.师生再见。 |
1.学生积极回顾本节课知识点。 2.明确课后作业以及安全提示。 3.师生再见。 |
巩固本堂课所学知识,付诸行动。 | 4’ — 5’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