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研之友>科研成果

从阅读中培养思维能力:怎样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18 18:37:39 浏览次数: 【字体:

阅读中培养思维能力:怎样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以七年级上册《狼》为例

苏州大学附属尹山湖中学 邵丹苹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四个学科核心素养,思维能力被明确列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如何在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试图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内涵展开讨论,以七年级上册《狼》为例,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学科素养;批判性思维;《狼》

最近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将课程目标由原来的汉语语言学习与运用转向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思维能力被明确列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思维能力的内涵是复杂且丰富的,而批判性思维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也在不断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最终要使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深刻性、独创性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语文课程要从阅读教学、诗歌教学等具体的考试内容教学中解放出来,把课程的核心任务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即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得到具体落实,还停留在表面的集体质疑,而不是深刻的个人判断及理性表达。例如,不少的语文课还是在讲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将教材中的经典文本,用概括、分析的方式,把课文简单地划分成几个部分或者概括出一个抽象的主旨大意,反而忽略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层理解、分析和评价,这就使得语文教学对批判性思维的关注和培养处于较低水平。这样的教学无法做到将阅读与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有机结合,无法让学生在使用汉语时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如何将阅读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融为一体,借助《狼》中“狼”与“屠夫”人物形象的分析,围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内涵进行探讨,并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一、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内涵

批判性思维是指人们“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由此可知,语文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对所学的文本(课文)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当然这种个人的判断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我构建”。换而言之,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我构建”的对立统一。教师的“价值引导”与教师的绝对权威截然不同,造成的培养结果也有极大差异。

(一)教师的“价值引导”

教师的“价值引导”指的是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不断渗透中华民族的精神、情感、传统筹方面。从语文学科来说,语文教师将对一篇文章的理解,经过诸多权威人士认可的理解,提供给尚未接触此篇文章的学生,给他们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向。这种渗透的理解,会变成既定的正确理解,分享给学生。一旦这种正确理解,在被分享的过程中,没有学生个人的批判性思考,就被变成教师的知识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使得师生思想**的过程变成一种无趣味的、单方面的教师讲解。

然后,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并不是“价值引导”,而是“价值灌输”居多。对于大多数文本的教学,教师还是以训练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的能力为主。文本阅读是一种整体性阅读,对于部分段落的阅读,要立足于对整篇的感知、理解、评价。可惜大多数的语文课堂都习惯于把一篇文章拆解成几部分,然后从语言形式上、语义表达上去着重分析精彩的词语、句子、段落,最后要求总结出一个中心思想。教师的“价值灌输”的弊端如下:

首先,要求学生概括出一篇文章的段落大意,不仅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极高,而且过滤了这篇文章的精华。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就在于用文字写出了我们无法触及、尚不了解的事情,去抒发我们难以说清、难以道明的情感。我们花费大把时间去概括这篇文章的段落大意,这些段落大意到底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文章,对我们的人生提供的价值引导。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无法去体验不同的人生。然而,通过阅读这些文本,学生可以去了解到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状态、价值追求。这样的话,进一步才能思考这些个体生命体验,对自我的参考与意义。例如,某一篇文章中人物的人生选择是不是有意义的?为什么他能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是否有必要学习他的人生道路?

其次,对局部段落的解读不必可少,但是局部段落的简单理解,还是无法构成整篇文章的深刻感知。尤其是一些学生尚未形成对整篇文章的感知,如何去赏析局部的重点段落?我们去赏析这个词语的妙处,这种咬文嚼字的学法,如何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点段落的理解是一种普遍的阅读共识,但是学生如何感知到这些复杂的情感?在对文本只是一知半解的状态,在思维发展不成熟的时期,要求读出作者的心声,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学生的“自我构建”

学生的“自我构建”指的是学生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从语文学科来说,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始终持着批判的态度,即认为教师作为一个个体,教师的个人阅读理解也可能出现一定的偏差。即使语文教师拥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也可能对某一篇文章的理解存在错误之处。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会发现文本的价值所在,对个体生命产生积极影响,自觉接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情感、传统筹方面的熏陶。

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内涵在于学生对文本解读需要批判性解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文本的作者写作时,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立场,带有时代的立场。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时,也是带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解读是随着不同时代不断变化的。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年轻阅读者,只有抱着批判性的阅读态度,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解读,而不是被动接受经典解读。这种创新性的阅读感受是属于新时代的阅读感受,才能体现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过程

依据“课标2022”,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批判性,而针对文本的意义探究是提升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过程。本节将以《狼》为例,分别就文本细读及如何基于文本发展初中生批判性思维提出教学建议。

(一)《狼》的文本细读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透过文字,发现文章所蕴含的真情实感,能提升学生批判性思辨能力等。要想完成这一目标,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才能通过有效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狼》为例,通常是这么分析这篇文本的:《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狼》通过描绘狡诈、贪婪、凶狠的,告诉读者一样的恶势力,最终会被屠夫所代表的正义力量打败。因此。我们面对像一样的恶势力,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在以上的文本分析中,是对《狼》这篇文言短篇小说的经典解读,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屠夫面对恶势力的勇气。然而,我们从这段分析中无法量化学生的学习活动,无法让学生自己去深刻理解、赏析、品味屠夫的复杂形象,无法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蒲松龄塑造屠夫的意图和妙处,无法获得勇敢面对困难的启示。这样的文本分析的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在以上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狼》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层层引导学生感受“狼”的“屠夫”的形象,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将的形象特点直接告知学生。以下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大多源自温儒敏、王本华主编《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 教学设计与指导 七年级上册》,具体如下:

师:故事中的两只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可以用文中的词,也可以自己来概括。

生:黠(狡猾)贪(贪婪狠(凶狠……

师:那么,狼的“黠”“贪婪”等特点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能体现狼特点的关键词句,并结合你找到的关键词句进行批注,写写你对狼形象特点的理解。

(教师同时给出示例:狼的“黠”体现在“一屠晚归,缀行甚远”,即狼选择晚上时间行动,而且专挑哪些势单力薄的人下手,表现出狼的“黠”)

预设1狼的“黠”体现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并不着急,而在寻找机会,也在试探屠夫有没有反抗能力;而且它穷追不舍,表现出狼的贪婪。

预设2狼的“黠”“贪”体现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即两只狼交相吃骨,互相追赶,互相“配合”,它们是狡猾的。两只狼定要把屠夫吃掉,只是在等待合适的下手机会,它们是贪婪的。

预设3狼的“狠”体现在“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即狼看见了屠夫拿起了刀,不敢贸然进攻,但也不肯放弃,用眼神向屠夫施加压力,体现了狼的贪婪、凶狠。

预设4狼的“黠”体现在“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即两只狼分头行动,一前一后,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后面的狼挖洞,准备偷袭,兵分两路,相互配合,表现出狼的“黠”。

师追问:“目似瞑,意暇甚”的前狼在想什么呢?你能说说前狼的心里话吗?

预设:我们兵分两路,我在前面假装睡觉欺骗他,我的同伴从柴草堆后面钻过去偷袭。屠夫哪里想得到?

师:狼是如此狡猾、贪婪,却在与屠夫的交锋中“顷刻两毙”。屠夫为什么能战胜狼呢?请你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原因。

生:冷静果断、勇敢机智、细心谨慎……

(教师同时给出示例:因为屠夫的冷静果断。从“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即屠夫在狼紧随其后,腹背受敌时,还能冷静地观察四周,利用有利地形扭转劣势。

预设1屠夫的机智勇敢。从“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看出,屠夫趁着狼的力量分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抓住时机,果断反击,速战速决,战胜了两狼。

预设2因为屠夫的细心谨慎。从“方欲行,转视积薪中,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看出,屠夫出其不意杀死前狼之后,也没有给后狼任何的反击机会,勇敢且谨慎。

以上的精读研析,在狼的’‘贪婪等特点体现在哪里呢”这个主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走进文本,个性化地理解“狼”和“屠夫”的形象特点。这样的文本细读是有效且必须的,但是如此发展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就要推翻原有的结论,我们要思考狡猾、贪婪、凶横的“狼”“顷刻两毙”真的是因为屠夫的冷静果断、勇敢机智、细心谨慎吗?人的主观能动性真的能战胜两只狼吗?

(二)基于《狼》发展初中生批判性思维

在对文本进行细读之后,此过程多是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关于此文本的经典解读,是一种以“接受”“肯定”经典解读的过程。这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基于文本发展初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还有两步,即第二步是“否定”文本的经典解读和第三步“再肯定”文本的经典解读。这里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学生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去质疑这种经典解读的合理性是否完全成立,是不是某个细节存在逻辑漏洞等情况,并要求学生进行理性表达。第三步“再肯定”文本的经典解读,和一开始对于文本细读的“肯定”也是不同的,一开始的文本细读是以接受、感悟为主,而这里的“再肯定”是肯定经典解读存在的合理性,以创新、质疑为主,即即使经典解读有不合理之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是否能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下以《狼》的教学为例:

在文本细读中,师生已经“肯定”屠夫战胜两只狼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学生要“否定”屠夫战胜两只狼的合理性。这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第二步,即这种批判性解读是在“肯定”屠夫战胜两只狼是合理的基础上展开的。一旦教师能带领学生去质疑屠夫战胜两只狼真的可能吗?那么,真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就拉开了序幕。教师可以补充适当材料。比如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大致观点是敌人是不可战胜的,总是预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屠夫的胜利不仅是自己的冷静果断、勇敢机智、细心谨慎,而是狼的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如果不是前狼假寐以诱敌,后狼挖洞以偷袭,势单力薄的屠夫是无法战胜两只狼的,但是屠夫恰恰是抓住了狼力量分散的机会,将他们逐个击破,战胜了他们。但是,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屠夫即使面对一头狼,即使在有“刀”的情况下,真的能战胜一头狼吗?而且后狼在挖洞的时候,完全意识不到前狼和屠夫在搏斗吗?这说明《狼》情节里面的逻辑还是有漏洞的,也有一些明显的逻辑不通。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三步是“再肯定”屠夫战胜两只狼的合理性。在“否定”屠夫战胜两只狼是合理的这一前提下,师生进行批判性思考:《狼》的作者蒲松龄为什么要让屠夫战胜狼呢?可以补充一些链接材料,如蒲松龄所的社会环境,当时贪官污吏对于人民的压迫等,学生就不难得出结论。这是因为屠夫战胜狼是带着作者蒲松龄朴素的美好愿望。首先,蒲松龄所处的时代到处都是像狼一样的贪官污吏,其次的在古代文化中是狡猾、贪婪、凶横的象征,刻板印象已经固化古代人民的思想之中。最后,蒲松龄以屠夫的经历告诉人们,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不能存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蒲松龄让屠夫战胜狼的情节设定有没有意义?意义何在呢?我觉得是相信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力量,也是告诉学生如何面对挑战,尤其是我们无法战胜的挑战,逃避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自己奋斗的力量才能逆风翻盘。

总之,怎么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不充分的,在应试教育标准化答案的思维限制下,无法对文本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所以教师要不断给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机会。那么如何将阅读与批判性思维培养有机融合呢?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是“肯定经典解读的合理性,学生只有先理解这种经典解读是如何得到的,我们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第二步是“否定”经典解读的合理性。肯定经典解读的基础上,我们要质疑这种经典解读,这种经典解读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一致的吗?和自然、社会规则是一致的吗?从而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笔下的世界,去感受人物的性格魅力,去体悟经典文本和现实生活的双向互动。这样学语文的话,就是在了解中华民族过去、现在的价值取向在个人价值判断、理性表达的过程中,提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有利于他们去面对未来不可知的挑战。即使有时候学生发现这些经典解读存在不合理之处,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说明他们批判性思维在发展,能做出独特的价值判断。这种思辨过程,其实是中学生全面发展中必不可缺的一种过程,有利于他们以后去面对纷杂的世界,做到分辨是非。第三步是“再肯定”经典解读的合理性。如果学生能再进行一次思辨,思考作者这样写作的意图,再次肯定作者的文本及后人的经典解读,其实达到了第三次思辨,能有效地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