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研之友>课题研究

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新老城区学校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18 13:32:04 浏览次数: 【字体:

吴中区城西中学 苏州大学附属尹山湖中学

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新老城区学校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的实践研究课题获准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立项编号为D/2021/02/785。

一、课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

1.基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

义务教育是造就每个人走向社会、参与社会、享受社会成果、走向共同富裕能力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强调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中长期战略规划的高度再次明确,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苏州市、吴中区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全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要优质均衡,需要把更多目光投向“高质量”:从重硬件建设,转向更重软件内涵建设;从重指标合格,转向更重群众获得;从重数量规模,转向更重质量效果。在这样背景下,集团化办学适应了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本课题的立足点就是学校内涵建设中的师资队伍建设,这是适应时代要求,切合时代发展的重要课题。

2.基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现实需要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影响着“课改”的深入和发展。因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将是当前和今后,教育工作者关心的永恒话题。我校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尽管硬件升级了,但软件的提升有点滞后,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课堂教学还是习惯于“传道、授业、解惑”、习惯于“师道尊严”,教师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还需要进一步解放和升级。基于提升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出发点,我们从校本课程切入来分析诊断,聚焦校本课程,聚力研究、聚心改善,真正使校本课程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主阵地,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芳草地。

2020年由教育局牵头成立了城西教育集团,进一步拓宽了两校之间合作平台,在建立“城西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两校的合作渠道,也进一步扩大了城西教学品牌的辐射。本课题就是在上述的现实背景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研究。为了进一步明确课题实施的目标和方向、细化实施的内容、完善课题计划,按期获得研究成果,现将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汇报如下:

二、对课题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从课题立项到现在,我们对该课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特别是在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核心概念的内涵以及进行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进行具体化厘清以及一些拓展性的思考。

1.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结合目前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尤其是近几年来与大量新教师的加盟,一方面他们给学校带来了新鲜血液,增加了学校教师团队的活力。但另一方面对我们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好地要求。加上原来我校教师队伍的结构就不太合理,队伍结构偏向老化,这对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构成了不利的影响。为此,开展本课题研究,旨在解决学校发展,也是学生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具体来说,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理论研究上,厘清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异质学校加强教师专业共生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功能,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低水平建设,低水准徘徊的问题。

(2)实践探索上,通过营造两校教师共生式发展的环境,创造两校教师共生式发展的平台,努力形成教师共生式发展的建设路径、保障机制,形成可供借鉴、可供推广的一些经验。

(3)推广应用上,丰富教师专业提升的资源,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通过两校教师“共生”成长的探索,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缓慢、动力不强等问题,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跨校联动的可行性做法。

2.对课题核心概念的认识

根据本课题的名称,我们确立“集团化办学”“新老城区”“共生式成长”作为核心概念。

(1)集团化办学:进入新时代,老百姓对好学校好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为建设“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集团化办学应运而生,它主要是以行政指令为主,兼顾学校共同意愿,将一所名校和若干所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名校集团)的办学体制。以名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育评价、校产管理等方面统一管理,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本文所指集团化办学,不做宏观叙事式的整体建构,而是立足与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新老城区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着重与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行动研究,以聚焦教师专业成长,在教育理念、教育科研、教育评价等重点方面进行研究,用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学质量的 提升,形成集团化办学背景下不同层次的学校实现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的实施推进策略。

(2)新老城区:新老城区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位置概念,更是文化意义、社会意义上的概念。在本课题研究中实际上是“名校”与“新校”的隐喻所指。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中,新老城区从时空的维度看,既面临共性的问题,也面临个性的诉求。新老城区探究集团化办学,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名校+新校”的集团化办学更容易借助优质资源的力量,唤醒教师成长的文化自觉、质量自觉、成长自觉,让老校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焕发新的生命活力,也让新校创生新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3)共生式成长:“共生理论”是关于不同物种的有机体之间的自然联系的理论。由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1938—2011)等人在“盖娅假说”的基础上提出。认为生命并不像新达尔文主义所假定的那样,是消极被动地去“适应”物理化学环境,相反,生命主动地形成和改造它们的环境。透过生物共生现象,人们认识到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

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学校间共生关系的要素包括主体、资源以及机制等,集团化办学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内部资源的分配、流动与再生。学校间的资源具有互斥性和互补性特点,学校间的共生关系往往会呈现五种形态:相互抑制、正向、负向、中性及互利。其中互利共生关系具有关系稳定、资源共享、有效循环、自我调节、共同提升的特点,本研究借用“共生”理论,就是指要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探索实现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在专业“共生式”成长的共建、共享与共生的机制。

3.对课题研究价值的思考

我们认为,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新老城区学校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的实践研究,对教师成长,尤其是对相对薄弱的学校的教师专业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其研究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关于学术价值:一是丰富“集团化办学”的内涵。以往的教师发展更多的局限于校内、局限于自身努力,教学发展更多地是关注纵向进阶,却较少关注长期性的横向联动。二是赋能“共生式”成长的落地落实。由于城西教育集团的成立,以及“城西”班的教学载体。可以克服传统教师培养的模式弊端,依托“城西”班的绝佳载体,可以真正实现嵌入式、沉浸式特点的“共生式”成长之路。

(2)关于应用价值:一是以研究的视角开展日常工作。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就是学校的常规、常态工作,将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以研究的视角开展日常工作,更容易赋能学校工作,促进教师成长,推动学校发展。二是形成跨校之间的人才培养的路径实践。以教师成长为抓手,通过内、外力共同驱动,真正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设计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来研究,依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确立可达成的目标;依据所确定的目标,并围绕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研究内容的设计,力争体现可操作性;再依据设计的研究内容,选择与内容相匹配的研究方法,体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一致性。

1.课题研究目标的确立

总体目标: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年轻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在集团化办学的背景下,通过建立“共生式”教师发展共同体,在机制保障、平台创新、点对点结对、创新评价等方式促进教师“共生式”成长。

具体目标:

(1)在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及现状的基础上,筛选出“种子”教师。在教育集团背景下,探索新老城区学校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的内涵、途径和方法,形成集团化办学背景下不同层次的学校实现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推进策略。

(2)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效度的同时,促进集团化办学内部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为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和优质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2.课题研究内容的设计

我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的原则来设定研究目标;力争体现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再依据设计的研究内容,选择与内容相匹配的研究方法,体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一致性.具体如下:

理论研究: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新老城区学校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的内涵理解

研究要点包括:

(1)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的要素研究

(2)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的关联研究

实践研究: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新老城区学校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的实践探索

研究要点包括:

(1)新老城区学校教师发展的现状研究

(2)新老城区学校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的策略研究

(3)新老城区学校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的案例研究

研究重点:依据解决问题的重要和权重,我们确定“教师共生式成长的‘三个方向’(教研方向、教科方向、班主任管理),探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新老城区学校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路径、措施选择及积累成功案例。

3.课题研究方法的选择

由于我们课题定位在“实践研究”层面,因此我们选择“行动研究法”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结合的研究内容,我们选择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作为课题的辅佐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与梳理有关的政策解读文章以及相关文献,形成文献综述

●通过行动研究法:探索校本课程的推进路径、方式及保障机制,构建校本举措

●个案研究法:在调研的基础上,筛选“种子”教师,结合“供——需”两个方向进行案例研究

●比较研究法:结合校情,探寻、发现、借鉴参照相关学校的校本课程工作经验与成果

四、研究思路、过程和成员分工

1.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从文献梳理、现状分析入手,在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现状的基础上,确定“种子”教师,先行先试。初步形成《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新老城区学校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的实践研究方案》,进而根据《方案》开展行动研究与实践探索,并在不断反思总结,提炼出可供借鉴和思考的跨校教师成长的路径和经验。

2.课题研究过程、负责分工

研究过程按时序进度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这里呈现的主要是“纵”的维度,另外,我们按照要就内容还从“横”及“块”的维度进行划分)

第一阶段(2021年1月——2021年6月):现状研究——申报立项。主要包括:教师“共生式”成长的内涵研究;通过调查与文献资料梳理厘清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初步形成集团化背景下新老城区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的整体构架。上报评审。

第二阶段(2021年7月——2021年12月):基础研究——方案研制。主要包括:进一步进行文献研究;组建课题研究组并进行成员任务分工;研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组织课题组全体人员学习领会;研制完成《集团化背景下新老城区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的实施方案》等。

第三阶段(2022年1月——2022年6月):行动研究——实践探索。主要包括:依据《方案》探索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的路径、方式及机制以及系列活动的开展。从理论、实践诸多方面,进行措施研究、推进研究、案例研究,形成多元、各具特色的整体推进之势。

第四阶段(2022年7月——2024年6月):案例研究——成效分析。主要包括:典型案例分析;进行课题成效及成果提炼总结;撰写结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准备结题鉴定有关事宜等。

五、申报、立项以来开展的工作

本课题自2021年9月申报、2022年1月份立项以来,开展了如下工作:

(1)签订了城西中学、尹山湖学以及吴中经济开发区社会事业局三方合作协议书,进一步明确了合作内容和合作责任等. 同时,研制完成《城西教育集团实施方案》,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夯实坚实基础。

(2)通过文献和实践研究,形成课题整体研究框架,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相关内涵,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3)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统一认识,明确任务分工,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新老城区学校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的实践研究方案》;

(4)建立课题研究工作群,成立了研究组,及时统筹课题研究的推进落实。

城西教育集团成立以来,我们以“城西班”为抓手,两校教师在班级管理、学科教学、教育科研等各层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

(5)常态化、嵌入式学科教研活动

(6)结对式、主题式班主任研修活动

(7)菜单式、学式学科研修活动

(8)主题式、互动式教科研交流活动(台学堂为主平台)

(9)常规式、赋能式校际共同体活动(针对两校学生中考、心理教育等问题的口袋书),实现两校教育资源共享。

(10)通过前期的探索,也有了一些理论成果。我们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苏州教育》《苏州教育研究》上发表相关成果十来篇,这些成果涉及教学、科研、班主任管理等多方面。

课题立项是课题研究的开始,真正的课题推进才刚开始。下阶段,我们将在专家指导下,认真研究,勇于实践,依托“联盟共同体”“学校课题研究共同体”,以抓铁留痕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课题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新老城区学校教师专业“共生式”成长的实践研究为江苏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立项编号为D/2021/02/785。主持人:徐建明 刘晓斌。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