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之线>教学动态

认识“鱼米之乡” 体味江南水乡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02 21:51:30 浏览次数: 【字体:

——政地心组第周教研活动

为了进一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促进地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师有一个更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形成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4月2日上午政地心教研组进行了同题异构活动。本次活动以“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为题,曹振春老师与王敏娟老师分别授课于初二(8)班、初二(4)班,并于课后进行讲评与反思。

IMG_256 

曹老师以歌曲《我的祖国》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引入长江,进而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塑造原理,不仅引出本节学习的区域,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河流对区域有塑造地表的作用。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设计自主学习活动,认识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思考长江三角洲被称为“鱼米之乡”的缘由。在认识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的优越性过程中,让学生开展探究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的活动。接着举例说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认识“同城效应”,最后学生结合身边实际与图文资料,体会长三角独特的地方文化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

IMG_256 

第四节课堂开始,王老师首先通过苏州市歌导入,引出第七章节内容“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贴近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讲解了长三角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和河流等自然环境条件,并让学生根据自然环境,思考“鱼米”的由来,理解章节标题含义。接着重点讲解了长三角位置的优越性,以及河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能够利用长三角的区域河流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利弊影响,分析出成都平原周边岷江对农业发展的利弊影响。通过让学生读图和知识迁移,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识图分析能力以及综合思维。

IMG_20240402_143153 

课后,地理组的老师们对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曹老师以认识长三角地区为明线,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为暗线,整合课本内容与图文资料,让学生实现对长三角地区的立体感知。王老师着重培养自然地理的感知能力,补充钱塘江、秦淮河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应该多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交融学生的智慧、疑问、真情,是地理学科接下来阔步前行的方针。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